2022年7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中科宇航参与研制的我国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将六颗卫星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
新年伊始,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按计划开展总装与测试工作,拟于2023年5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本次运载火箭任务载荷为多家卫星公司多颗卫星,载荷总重量1吨。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作为中科宇航打造的精益化、数字化、智慧化的运载火箭产业基地顺利运行,未来具备年产30发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
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的总装与测试工作,对火箭动力系统、结构系统、飞控系统、航电系统、发射支持系统等进行了充分验证,标志着我国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正大踏步地向着标准化、量产化迈进。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总装地点为中科宇航着力打造的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宇航产业化基地,坐落于广州市南沙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总规划占地面积约600亩,主要用于开展系列化固体、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试验、总装及测试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牵引上下游相关的宇航企业落地,打造“产学研政金”一体化、国际一流的航天产业集群,形成国内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园。
脉动式生产模式
产业化基地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模式。例如,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量产工作采用脉动式生产模式,相对于固定式的并行批产,可以显著降低生产资源的投入;生产过程中按照固定节拍移动产品、重复工作,运行与管理简单、清晰;易于实现标准化作业,降低对技能人员的技术全面性要求;相似工序的集中作业,便于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的设施设备。
有效使用面积高占比
产业化基地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模式、集成化的地面设备、精益化的物料管理手段,提升生产厂房的有效使用面积占比(产品设备占地面积/厂房面积)。例如,产业基地内总装测试区域的有效使用面积占比已提升至30%以上,根据网上公开资料显示,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位于阿拉巴马州厂房内的总装测试区域面积约12000m2,该区域目前最大可容许2发Delta-4H和3发Atlas 5两型运载火箭同时进行总装测试工作,则有效使用面积占比约为25%。
扁平化组织架构模式
产业化基地采用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组织架构模式。针对各项生产试验业务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协调、落实各业务工作的技术、质量、人员、计划和资源管理工作,向下直接对接工程师与工人、向上直接向业务主管总裁负责,生产业务管理层级不超过4层,缩短决策过程的传递链条,让技术和管理的决策尽快传达一线、让一线的过程信息真实反馈,快速实现管理闭环;另一方面,产业基地的组织架构与岗位设置围绕生产、试验、总装、测试这一核心流程建立,使用户的需求可以准确、快速的传递至核心流程上的每一个岗位。
数据驱动生产制造
产业化基地基于数据支撑层的数据采集、逻辑控制层的算法控制以及系统应用层的功能应用,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生产制造过程管理体系,实现技术文件全生命周期的线上闭环管理、生产过程质量的在线控制、生产排程与智慧调度以及基于数据的产品设计迭代等多用途、深层次的应用。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进入量产阶段,将推动打通前沿基础研究与科学应用的全创新链,赋能航天产业化跑出加速度。中科宇航作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独角兽企业和世界宇航科学技术探索者,建设国际一流的系列化运载火箭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中科宇航“链主”的聚合带动效应,构筑广州南沙商业航天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